爱学网:使学习变得更轻松
古文今译,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话说,就是把古书里的文言文在尽可能保持其原来意义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使没有学过古代汉语的人也能借此了解和掌握古书内容。实际上,这句话对我们做古文今译题也有很大的启发。古文今译题从2002年开始,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达题,难度更大,对学生考查的要求更高。2002年高考虽然选用了较为简单的《史记·李广传》中两句话作为材料,但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许多考生对客观表达题还是感到答不到“点子”上,存在意译、漏译、误译等现象。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误译为“这是李将军说的话吧?”,或者没有把“其”翻译出来;而很多考生不知道“天下知与不知”是定语后置句,翻译为“天下的人知道和不知道的”。这些错误的产生,有文言基础的因素,也有没有掌握古文今译技巧的因素。因此,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考生知道古文今译的“信、达、雅”的标准和一些临场技巧。
一、要准确翻译好每一个字,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即合乎“信”。一般高考翻译的句子总是有几个重要词语,如“其李将军之谓也?”的“其”,如果翻译不出,就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有些省高考阅卷组甚至规定,把这些重要参与作为采分点,不翻译出来就直接扣分。如下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重要词语必须翻译准确的呢?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3;、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上面这五句,每一句都有重点词语。如 “心动”意义为内心恐慌,“极”则是尽情享受。我们在平时积累文言知识和做考试题目时候,要注意两类词语。实词中要注意多义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如“恨”在文中意义为“遗憾”;虚词意义往往不固定,如3、5两句的“其”,前一个在句中起揣测强化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表示自己,“焉”则有兼词“于之”和句末语气词两种用法,第2句意为“从中”。如果抓住这些点,句子翻译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翻译的句子要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即合乎“达”。古代汉语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相距太远,如省略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就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翻译。如:
 6;、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
 7;、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幕碑记》)
 8;、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幕碑记》)
这三个句子分别是省略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文言省略的成分有介词、动词,缺少句子主语宾语的必须补充完整。被动句有的有被动标志“见”“于”“受”等,有的没有,如第7句就要根据句意补充。定语后置句要把后置句的定语放到前面,如第8句应该译成“能够不改变他们志向的高官”。状语后置句也应该调整语序,如第2句应该译为“从中得到养生之道了”。而有些句子还要考虑语言环境,将句子蕴涵的语气体现出来,如第6句必须把假设的句意译出来,为“假如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这才通顺。
三、对一些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还要译出原文的风格来,即合乎“雅”。常用的方法是补充成分、明确内容。如: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第9句用了比喻,语言简约,翻译时要符合语境恰[1] [2] 下一页
爱学网:使学习变得更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