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网——我学习,我快乐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比较好的方式,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既然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应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要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在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①何由济乎? (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二、文言文中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数量词作谓语的句子,翻译时一般要加上适当的动词,变成动词谓语句。如: ①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例①中的“械”本义是“刑具”,用在这里是指郭永给犯人戴上刑具。 例②中“蟹六跪而二螯”要译为“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 例③中的“可怜焦土”应译为“可惜都成了一片焦土”。
三、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002年全国高考题)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③史朝夕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
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 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 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
四、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语意重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翻译时可以省略。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③孤之有孔明,扰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核舟记》)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例①中的“夫”用于句首,表示议论开始,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可不译。 例②中的“之”用在形容词“久”后,作词缀助词,无义,可不译。 例③中的两个“之”字都用在主谓短语之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也不用翻译。 例④中的“为”共有八个,都是“雕刻”的意思,译时留第—个“为”字,其余略去。 例⑤中的“出”是“出入”(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字要在译时略去。
[1] [2] [3] 下一页
爱学网——我学习,我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