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爱学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一个考点,每年高考均于此点设题。但又稳中有变。其变化主要在题型,近五年高考中文句翻译中出现过下列题型:
1、一句四译
(1997)“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答案:D。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三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徒:服劳役;流:流放;等差:等级次第。A、D两项错解“徒流”,C项错解“等差”
2、两句两译
(199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答案:D。该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但立足点却在对文言实词的解释。题目给出的两个例句,选择“等殊”两个实词,给出两种解释,交叉组合为四个选项。“等”,等同,“殊”,十分。只要理解这两个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答案不难选择。
3、四句四译
(1999)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答案:B。A项错在对“出息”的理解上,应为“产业多有收益”。C项错在对“听淮北取籴”的理解上,应为“听任百姓前往淮北取籴”。D项错在对“商估往还”的理解上,应为“淮河南北商人可以北往南来”。 (2000)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答案:B。此项错点设在“先其将归”,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侯他。选项用“早就要带他回去”进行干扰,考查考生是否准确理解了“先其将归”的含义。
一句四译式题型,97年以前多有采用。从97年试题可以看出,考查的面较窄(仅一句)、文言实词的考查点重复(主要考查3个实词的含义,不看上下文亦可答题),易从选项本身推敲答案(组错形式:B=A+C,D项赘余)。
“两句两译”式题型。98年以前经常采用。通常的命题方式是,两句话中各选择一个实词,每个实词提供两种解释,然后交叉构成4个选项,命题的着眼点在由实词贯通文意。
近两年采用“四句四译”式题型,避免了试题编制的繁复和试题文字的冗长,更能突出“在文中的意思”这一要求,更加符合“文言文翻译”的意旨。
由此可见,文言文翻译题的“稳中求变”表现于下列方面:
1、题量减少,分值降低。题量由两个(1996)减为一个(1999),分数由6分(1996)降为3分 (1999)。但试题覆盖面反而加大,对能力的考查要求丝毫没有降低。
2、试题简明,干扰减轻。一句一译。试题明确,便于编制,也减少了对考生思维不必要的干扰。考生的思维必须落实在阅读材料上,失去了利用选项比照的条件。
3、强调整体,感知语境。考查的语句中没有特别难懂的词语,译文不再在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设置过多的障碍,而是强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与对文言实词、句式的考查有了更为明[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爱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