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课程
期刊阅读
相关文章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怎样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
高中课本(1-6册)文言知识整理完
文言文翻译的十二点要领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从语法角度看文言文固定句型
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及对策
盐城中学文言文常见虚词与兼词
语文文言文:课内课外齐进 精读
 
 
关注高考 语文教案 教学文摘 写作专题 常用谚语 名言格言
 
 
 
您现在的位置: 爱学网 >> 语文频道 >> 文言文阅读 >> 文章正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大拼盘 【字体: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大拼盘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爱学网   编者按:文言文向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所涵盖的知识点既多又杂,而且散见于教材。因此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内容是令广大考生深感头痛的事情。本刊急考生所急,特别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及诗歌鉴赏四个方面入手,“烩”制出这道特制的有关文言文复习与解题技巧的“拼盘”以帮助考生备考。

  文言实词

[被屏蔽广告]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能力层级为B。

  测试形式

  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只有双字形式。

  解题方法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年)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03年)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2002年)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01年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1997年)“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爱学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