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网:使学习变得更轻松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高考卷面中占很大的比率。在2004年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中,古代诗文阅读又占到了六题26分的比率,在150分的卷面中,这个比率是相当可观的。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文言文应用比较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有限,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成为丢分比较严重的一个项目。本文将结合高考文言文选题和类型以及传记格式就文言文 的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从高考历年的文言文选题范围来看,文言文一般是截取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作为题干,如2003年的考题就选自《旧唐书·裴矩传》,所以,如果对传记的一般格式有所了解的话,对文章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来说,史书的人物传记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姓名字号、籍贯、家族渊源、官职变迁、政绩政声,如果结构清晰了,一些看文言文感觉摸不到头脑的同学可以做到有迹可寻,将经历放在政绩政声的部分,加以重点阅读,一些之前的疑问也可以涣然冰释。姓名字号、籍贯、家族渊源等都是一目了然的,命题不会以此为基础展开。而官职变迁部分,只要对官职变迁的一些基本术语,如“拜”(授予官职)、“除”(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和平级调动)、“擢”(提升官职)、“谪”(降职贬官或调到偏远地区)、“黜”“罢”“免”“除”(以上四词都是免去官职)、“去”(解除职务,包括辞职、免职和调离三种可能)、“乞骸骨”(告老还乡)等有所了解的话,这部分也不难应付,而且也不是命题的重点。政绩政声部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重点部分,大部分实词理解,虚词应用的题目都是以这部分为基点命题,同时由于政绩政声部分在全文中篇幅最大,变化最多,对于整个篇章的理解也至关重要。虽然如此,这部分也并非杂乱无章,我们如果多进行一些比较阅读,还是会发现一些规律的:
首先,这一部分的实词不会太难,大部分实词的意义在高中语文课本的书下注释中都应该可以找到踪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力争做到熟记书下注释,在总复习的阶段,也要对书下注释足够重视,这样才能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面对文章感觉似曾相识,但是由于自己的记忆偏差而不能确定的局面。
其次,这一部分的虚词,应该是以高考大纲要求的20个常用文言虚词为考察重点,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总结,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最后,这一部分偶尔会出现一些古代的文化知识,比如礼法、音乐、以及典故,往往有些同学会受到迷惑。实际上,对于高考来说,文化知识所要求的只是一些文化常识,这些常识只要在平时注意学习和积累,是很容易获得的,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方面在读书的时候要认真细致。此外,文化常识也并非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重点,如果由于文化常识造成理解障碍,可以抓住题目对重点部分进行重点分析,这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文中文化常识对题目选项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
总之,文言文作为高考的重要考点,虽然是块难啃的骨头,但是当我们了解了高考文言文选题范围——人物传记,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传记的格式进行分析并充分了结,一些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1]
爱学网:使学习变得更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