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爱学网
《2004上海考试手册》语文卷的说明中对文言文考察要求明确强调: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从中可以看出这与二期课改所强调的把文言文当现代文来阅读相一致。基于此,文言文阅读的考察会更侧重于对语段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而语段的理解是基于对句的理解。一般较复杂的句子都包括多种文言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或文言句式。这其中又以词类活用与句式较难把握。所以在近尾声的文言文复习中有必要对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作完整梳理与掌握。这里主要对文言句式加以分析。
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四大特殊句式,《考试大纲》中有清晰完整的整理,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基本可以掌握。提请注意的是一些结构复杂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这可以从近几年的高考中得到信息。例如2000年上海高考卷第25题要求选择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和第27题要求翻译句子“金玉之贱,人民是宝”。这两题实际考查了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中的主谓倒装与以“之”、“是”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的倒装句,是倒装句中结构最为特殊,较少用的两种。再如2003年上海高考卷第24题和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27题要求翻译句子“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何用姓字为?”考查的都是文言固定句式。但考查的结果是,这几道题的得分率都较低。因此在后期的文言复习中,句式的复习应成为突破的重点,注意总结这些句式的特点与使用的规律。
例如,2000年上海高考卷第25题考到的主谓倒装,在《考试大纲》中虽没有列出,但这一句式是在初中篇目《愚公移山》中学过的。其文中有一句是“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句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其提前的特殊句式。考查其特点大致有两点:一、一般来说,在主谓倒装句式中充当谓语成份大都是形容词,做表语。二、主谓倒装多用感叹语气。
再如,2000年上海高考卷第27题要求翻译的句子较为复杂,因为这一句不仅考查到句式,还考查到词类活用。首先其中的“贱”,“宝”是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翻译作“以———为贱”,“以———为宝”。然后又是以“之”、“是”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只有把握了这两种文言语法现象,才能对这一句有准确的理解,从而作出正确翻译。以“之”、“是”
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句中较特殊的一类。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大都不是代词的情况)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为“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父母唯其疾之忧”,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还有“之”用于否定句中,将宾语提前以示强调,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还与“谓”连用,构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用法,也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式。“……之谓”,译为“说的是……”,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二卷16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就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再如,2003年上海高考卷第24题和2004年上海春考卷第27题要求翻译句子考查的是文言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在《考试大纲》中没有做出整理,但在我们学过的重点文言篇目都有出现。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不亦……乎?”;“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中的“独……邪/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无以……”;“何辞为?”中的“何……为?”等都是固定句式。大家要注意整理。这里要请同学们注意一种情况:文言中“如何”、“奈何”、“若何”常连用,表示对意见询问,但也有中间带宾语的固定用法,这时“如”、“若”、“奈”都用作介词,“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把……怎么样?”“拿/对……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003年上海高考卷第24题翻译句子“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爱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