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爱学网
蹬水路线
蛙泳腿部动作脚掌移动路线前视、侧视和仰视图如图18。图中的1点是收腿的起点。2点为收腿的终点,外翻动作的起点,外翻动作持续到3点,此时完成外翻动作。由3点开始蹬夹动作,至4点蹬夹动作结束。上摆动作起于4点,至5点处开始滑行姿势。该图是脚掌相对于水的移动路线。 从前视图上可清晰地看到,蹬水路线是环形的,可将这环形路线分为外翻、下蹬、夹水和上提几个部分。从侧视图上可看到,在产生推力的蹬夹阶段,脚掌后蹬幅度实际很短。虽说运动员感觉自己好象在向后蹬腿,然而脚掌蹬水路线却表明,他的双脚在向下,然后向内夹动,同时身体被推向前进。
这一组插图反映下述二个重要的技术特征。一是腿下蹬深度。腿下蹬深度大致与下划深度相同,大约在50~60厘米。这一向量对蛙泳腿部的推力是来自两脚的螺旋桨式动作,而不是来自荡浆动作这一理论以有力支持。
另一技术特征是左右腿蹬腿路线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大多数蛙泳运动员共有的特点(柴班期基、科斯泽济克,1979年)。正如两臂力量大小不一一样,两腿产生的推力大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左腿力量较小(柴班斯基,1975年)。从图18上的仰视图上可看到,该运动员左脚后蹬距离稍长,说明该脚推力较小。
 图18 蛙泳腿部动作脚掌移动路线前视、侧视、仰视图
对两腿推力大小不一的最合乎逻辑的3个解释是:1、一腿与另一腿相比,力量较小;2、两腿粗细不一;3、一腿比另一腿动作幅度大。研究表明,第三种解释最可靠。1975年,柴班斯基对蛙泳腿部技术掌握较好和掌握不好的两组运动员进行力量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运动员腿部力量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1988年,尼姆斯及其助手报告称,对两腿膝部伸展度和外翻度测量结果表明,左、右腿有差别,然而没发现两腿长、宽及围度上有显著差异。因此他们认为,进行提高膝关节活动幅度的练习,以及进行增强踝关节灵活性的练习可提高蹬腿速度。
膝痛
教练员和蛙泳运动员都清楚,膝部疼痛问题的严重性,小而言之,宝贵的训练时间丧失了;大而言之,膝痛可结束蛙泳选手的运动生命。
膝痛一般是由膝内侧副韧带慢性炎和膝关节半月板炎引起的。膝关节结构如图19上的插图。
 图19 膝关节结构图
膝内侧副韧带连接股骨与胫骨(小腿内侧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附在内侧副韧带上,运转在股骨和胫骨之间。它是由软骨结缔组织和股骨、胫骨间的衬垫组织组成的。
腿部做蛙泳外翻和蹬夹开始动作时,膝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受力很大。运动员小腿做外翻动作时,股骨头内压,胫骨头外拉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过度用力时,韧带往往被撕裂。同时,在韧带撕裂处的半月板受到挤压。这些部位往往产生炎症,进行蛙泳蹬腿时有疼感。从图19可看出,运动员翻腿时膝部组织受力情况。
蛙泳运动员中的膝痛、膝伤现象较普遍。
其原因在于对大多数人来说膝部外翻程度是极其有限的,然而做好蛙泳蹬腿动作,首先应做好翻腿动作。因此,蛙泳运动员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要提高蹬腿效果就要冒膝部受伤的风险。一些选手既可进行正常蹬腿、膝部又无伤痛出现。然而另一些选手一遇伤痛出现的苗头,马上要缩减腿部练习量,直到伤痛消退时为止。
膝部易出现伤痛的蛙泳选手应考虑变换一下蹬腿方式,以减轻膝内侧副韧带和半月板的受力情况。这些选手可缩减外蹬幅度,应更注重后蹬。这会减轻膝部负担,但会缩短蹬夹动作路线,减弱腿部动作的推力。
还有一种技术既可减少膝部伤痛的发生率,又不会过份降低蹬腿动作的效果。运动员采用这种技术收腿时,两膝外分宽度可稍大些。采用如此宽度开始翻腿时,由于两脚外翻程度适中,无须膝部过份外翻。 采用这种技术应保持类似螺旋桨式的蹬水特点,同时又不至于引起膝部软组织过分紧张。然而由于开始翻腿时,两膝外分宽度略宽于体宽,将加大身体的形状阻力,不过可免受膝部疼痛之苦。因此,为避免膝痛,运动员翻腿动作应适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爱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