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我快乐:爱学网
学会给孩子必要的惩罚
月初,国内某高校学生宿舍里发生了一起暴力事件:一名大一的男生因为与另一男生发生口角而怀恨在心,趁那名男生早晨刷牙不注意时,用水果刀狠狠地从那名男生的背后捅了过去。而昨天《京华时报》刊登的“初一学生为一件小事挥刀砍断初二同学双臂”的校园暴力事件更是令人震惊:只因6日晚上隔壁同学对自己宿舍人说话声音大表示不满而敲墙,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路的阳光中学初一学生孙越(化名)7日中午挥刀将初二的张云越(化名)双臂砍折,随后带刀离开学校。
这两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冲动和富有攻击性?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身为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老师以及他们的长辈,在教育方面是不是忽视了哪些重要的因素呢?应如何避免孩子产生这种不良的攻击行为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深圳市康宁医院的副院长刘铁榜教授。
教化影响孩子的行为
刘教授首先给记者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以说明一个重要现象:教化(奖励和处罚)影响孩子的攻击行为。
实验者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让一群4岁的孩子看录像,片中人在殴打、踢、摔玩具娃娃,但是分为三种结果,一是此人得到了奖励,在影片结尾,一个旁观者登场称赞他的行为;二是让此人受到惩罚;第三种则没有任何评价。
这群4岁的儿童被分为三组,分别观看这三种结果的录像,然后,把他们一起带进放着玩偶的房间。观察发现,除了第二组的儿童外,另两组都表现出了侵犯
行为(打玩偶),而且第一组多于第三组。不过,如果告诉他们,模仿录像中的侵犯行为,就可以
得到奖品,那么第二组的儿童也
会殴打玩偶,与其他组孩子的区别马上就消失了。
刘教授告诉记者,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无本之木,它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渊源,这一实验从各个方面,都给人以很多的启示。
影响孩子的社会各个环节
首先,父母怎样处理曾出现过暴力行为的孩子?父母此时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打了人,但他现在还小,等他长大以后就自然会没事了;有的家长甚至鼓励孩子打得好,这样就不受欺负;有的家长则批评教育孩子,尽管别人打你不对,但你打回去也是错误的,你可以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告诉老师。
其次,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向身边的老师学习,但是很多父母很少觉得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往往不太控制自己的行为。调查发现,80%的家庭存在虐待儿童的行为,包括精神、躯体的虐待;25%的夫妻之间有着家庭内的暴力,当大人试图用暴力来控制局面、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时,无形中就成了孩子的表率,孩子也会在社会中出现同样的行为。
媒介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很多的影视剧、卡通片、电子游戏、玩具,内容涉及暴力,在不少闯关游戏中,只有杀了一个人,才能闯过一关,或者获得积分,这就在无形之中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以为暴力攻击是受到鼓励和赞扬的。因为孩子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奖赏与惩罚,还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如果通过对某人的制服可以获得心理的满足,那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择手段,这就是宣传的示范效果。
孩子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第一次通过暴力行为获得了一些好处,比如通过打其他的小朋友得到了一个玩具,而父母、家长、学校不重视这个问题,从心理上放纵他,不教育、不惩罚,孩子就易形成一种印象:可以通过实施暴力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必受到惩罚,这样多次反复、强化,形成攻击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用拳头说话。
学会给孩子必要的惩罚
过于被溺爱的孩子,容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过度膨胀的性格。所以,刘教授认为,孩子的教育中,除了奖励,必要的惩罚也很重要,父母要给成长中的孩子立一些规矩,让孩子知道,你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否则,孩子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难以被社会接纳。
但何时该奖励、何时该惩罚?知道这个分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恰当的惩罚,会从肉体或者精神上伤害到孩子,所以,惩罚有一定的策略。作为资深心理治疗师,刘教授给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惩罚一定要及时,如果是上个月的事情到这个月再惩罚,孩子已经将事情淡忘了,延迟的惩罚没有效果。
其次,要检查惩罚的效果,让孩子服气。在惩罚过孩子后,要跟他谈心:今天为什么要惩罚你?如何避免下次受罚?这种沟通对孩子很重要,他会逐渐学会一些价值观。
还有,实施惩罚的家长一定不要失去理智。比如别人上门投诉你的孩子打了他的孩子,你觉得丢脸,气极了打孩子,但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好处,只是打给别人看,惩罚孩子是要告诉孩子,我们是对你负责的,此时一定要理智,避免暴跳如雷、气势汹汹,否则孩子也容易学会你的这种不理智的处事方式。
另外,惩罚也可成一种提醒。如在学校孩子经常打同学被老师、家长投诉,就可以在他的房间内或者桌子上画图作记录,有错就记分,剥夺他的一些权利,但如果上周孩子被投诉了3次,这周投诉了2次,家长就可表扬他一下,这样奖惩结合,通过鼓励,逐渐减少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孩子会逐渐走上我们希望的轨道。
老师和家长要经常跟孩子讨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式吗?因为孩子是单向直线的思维,而大人更加灵活,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家长就应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他:其他同学如果打了你,你可以走开,向家长、老师求助,或者警告对方再打就报告老师,不一定非得使用拳头。
刘教授特别告诫: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在社会中人们要学会忍耐,锻炼心灵的容受性。遇到问题时,要有灵活应变的心理潜质与技巧,因为社会上总有不好的人、不顺心的事,不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学习,我快乐:爱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