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课程
期刊阅读
相关文章
在高校心理咨询室回望高考制度
静心、客观、调试--六字“心诀
高三学生复习阶段如何攻克“心
考场内外都需注意--盘点2005高
直面高三学生十大困惑:厌学严
高考生提前出现焦虑情绪 心理专
心理咨询师手记:高考让他们一
如何消除高三生亚健康状态--四
连续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后的“审
小动静造成大困扰--四招搞定高
 
 
|
心理频道首页
|
职场心理
|
婚恋心理
|
网络心理
|
青春期心理
|
教育心理
|
心理故事
|
  心理词库 研究报告 心理论文 经典实验 心理学家    心理疾病与治疗
 
 
  您现在的位置: 爱学网 >> 心理学频道 >> 儿童心理 >> 父母情深 >> 文章正文
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父母意识 【字体:
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父母意识

《世界知识》2008年第01期

我学习,我快乐:爱学网

   我们已经在对父母意识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今我国家庭中父母意识的一些主要特征。总的看来,在参与调查的样本中,总的父母意识水准还是相当高的;不过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该拥有怎样一种父母意识呢?让我们以此为题再进行一些分析,并作为这组系列文章的总结。

  当孩子呱呱落地,身为父母首先必须在心理上作好“接受”的准备。所谓“接受”,就是发现和承认孩子的先天特征,特别是气质特点。许多人认为孩子是可塑的,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只是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各不相同的先天特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通常可分为“容易(抚养)的”、“慢慢活跃起来的”和“难带的”三大类,而且,这些气质特点可能与父母的性格特征无多大关系。所以,要带好孩子,第一步还得先摸透孩子的“脾气”。对此,父母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是随和易带的,敏感多事的,亦或是令人大伤脑筋的,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必须是主动接受,然后再此基础上逐步摸索养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身为父母应该对孩子有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家长与孩子交往的作用不可低估。由于孩子天生是一个弱者,父母角色从一开始便主要以保护者、抚养者、关爱者的身份出现。因此,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极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敏感,反应性太强。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父母便会草木皆兵。又是给吃的,又是买玩的;又是哄,又是骗;又是抱,又是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孩子安排得妥妥贴贴。相反,也有一些父母或因忙于生计,或因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生活,难以进入孩子抚养者的角色,对孩子生理、心理需求既不关注,也不过过问,希望孩子就像家中侍养的小猫、小狗,“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使孩子正常的亲子交往需求难以满足。

  父母过强、过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过强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只能被关注、被宠爱的心理模式,一旦不能按照这种心理模式运转,这些孩子就有可能只会束手无策,甚至以反常、极端的行为来表现其不满;父母过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则使孩子对家庭成员及家庭关系极其淡漠,进而影响其与他人自如、正常地交往。可以想见,当孩子长大以后自己组建家庭时,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又会怎样。

  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体现在亲子交往的各个方面,并且视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侧重。例如,在婴儿期,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语言、动作等方面有较多的关注;在幼儿期,父母应该对儿童的独立意识、探索活动、社会交往有更多的敏感和反应,等等。这是良好父母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

  父母意识的丰富内涵还包括致力于形成好的家庭“共感”氛围。共感通常是指当事者双方(或多方)从各方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感受所遭遇的事情和情绪体验。笔者认为,家庭中缺乏共感和沟通,是现代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共感是多维度、多指向的,不仅体现在父母之间,也体现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准爸爸设身处地地感受准妈妈怀孕时的种种艰辛(当然,还有如自豪等体验,能增强照顾好妻子,并为孩子的诞生做好准备的信心与责任感。

  在新生命降临后的最初几年,社会学家称之为“家庭危机”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三者”的插足打破了原来两人世界的温馨与平和,使家庭矛盾剧增。此时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年轻父母之间互相抱怨,责怪对方没有尽到责任或是没有顾及到自己的感受。其实,只要父母双方多从对方 的角度想一想、感受一下由于孩子的出生而带来的巨大挑战,也许诸如抱怨、争吵等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家庭氛围就会减少许多。

  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会渐渐长大。虽然他嗷嗷待哺的景象仿佛还有昨天,但今天的他却有了新的变化。在家庭中,除了父母的他却有了新的变化。在家庭中,除了父母彼此间的共感以外,在育儿的过程中更需要父母用理智从孩子的角度去感悟他的世界。不是吗,孩子独立的意愿是他独自尝试一切的心理动力,而独自尝试是他未来走向成功的一次次练习……从孩子的角度来感悟,父母会惊喜地发现: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孩子,都是能取得成功的孩子,都是能获得快乐的孩子。即使这些能力、成功、快乐,在大人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对于孩子,这些能力、成功、快乐却是他成长道路上那一道道灼目、亮丽的风景。有了家庭中良好的共感氛围,父母才能真正体会到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又是什么,才不会仅仅从父母自己的好恶出发,在“一切为孩子好”的借口下,生造出那么多孩子的“指令性需要”、“指令性兴趣”(即是由父母指定的,但同时又被父母认为是孩子的需要或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说实在的,如今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没兴趣 ”、“没劲”,难道与父母所认定的那些“指令性兴趣”无关吗?

  父母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父母自我对人生、对社会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受传统文化以及父母对自身现状不满的双重因素影响,我国父母更倾向于将孩子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视孩子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这就是我们分析的典型的亲 ――子一体化现象。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父母往往成为人生一切积极行动的旁观者,他要求孩子“好好努力”,而自己却绝对不“天天向上”,仿佛自己这辈子大局已定,无须再作任何努力,对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进步也已无所责任。于是,对自己、对孩子就形成了两套不同的行为标准:晚上回家,孩子是必须做功课的,而自己则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孩子不可以撒谎骂人,而自己则可以出口成“脏”……我们在分析父母意识的问题时强调指出,父母自身的为人处事方式,父母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感等,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最具深远意义的影响。因为孩子无时不在模仿父母、不在学习父母。通常,我们刻意地、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间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父母不但应该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应该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积极、丰富的人生。要做到这一点,一对刚走过人生一半道路(甚至有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双亲在自己的生活中已没有了自我发展的追求,甚至放弃了原先的娱乐、爱好与社交,乃至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夫妻感情都不如以前在意了,那么,健康、积极、丰富的家庭态度所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刻、久远的,这是良好父母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应该看到,对父母意识的关注,现在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愿望是:从父母出发,让为人父母者树立一种良好的父母意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形成良好的育儿态度,使每一对父母都成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 

 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 、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心理素质是指人们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兴趣、性格和能力的先天具有和后天形成的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一般认为家庭环境只是成员结构、生活水准、居住条件、父母职业等。其实,家庭环境应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的,多侧面,主要是:
 一、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 。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 ,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儿童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 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犯罪闹事,难于受教。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如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要相处和睦,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 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

  二、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专横的遵循封建旧规的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份,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持过份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持过份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 就可能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另一方面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 、逆反心理强,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第二类是过分娇庞,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 第三类是放任自流,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 第四类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这类家庭中能忍耐、平等、随和谅解、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份地批评指正 ,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可见,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年轻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 ——民主、和谐、 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严重障碍。

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 ,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当其冲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家庭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或父母倾诉的对象或仲裁者,有时却又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 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 道路,他们爱亲生父母,很难与继父母相处,因此,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抢、以发泄内心的情绪。这都严重障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 因此广大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正视离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已离异的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努力建立良好的氛围,努力消除孩子的心理 障碍。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因此,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 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我学习,我快乐:爱学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