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我快乐:爱学网 成功的负效应
多一次成功,有时也许只是往天平上失败的一端多添一枚砝码而已。
--摘自作者咨询手记
一个高三学生成功和失败的故事
王晓萍是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在前一天晚上,她爸爸给我打来了电话,要求预约,而且十分急迫。尽管第二天是我休息,但考虑到求询者的需要,所以我还是决定在第二天上午9点正接待他们。 第二天上午10点,王晓萍和她的父母终于赶到了心理咨询室。虽然他们一早就出了门,但大都市拥挤的交通状况却令他们欲速而不达。 在稍事休息后,我们开始了询谈。做家长的急不可待地吐出了心中的忧虑: 王晓萍今年一十八岁,在一所市重点中学读高三。初中、高中,她的学习成绩一贯不错。在自己的班上,她的成绩总不出前5名;在全年级6个班的总名次榜上,她的名次亦不时有所提高,三个星期前的一次各科摸底联考中,她的各科总成绩在全年级中列第二,受到了年级主任、班主任以及各科教师的好评。然而,就在放榜后没几天的国庆节例假休息时,一个怪现象出现了。王晓萍不知怎么搞的,开始向自己提一些“怪问题”,诸如,为什么这道几何题要这么解,为什么那道代数答案是那样?她倒并不在意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只是“专注”于一些“基本规则”,比如7X=21,那么X=3,她于是就会反复问自己“X为什么会等于3呢?”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数学规则,根本毋须寻根究底。然而晓萍就是无法摆脱这种无意义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维形式,尽管她也知道这是无聊徒劳的问题,但她不能自控,当头脑中的其他问题一思考完或在思考的间隙休息时,这一“怪病”便会发作。“为什么,为什么?”一个接一个令她无法解释的问题便无端地冒了出来,令她心烦意乱。 在这种状态下,她无法专心地听课,正常地学习。上课听讲、回家作业时,思绪会不由自主地溜号,转到那些个恼人的“为什么”上去。她边做功课边抵抗那些难以抵抗的问题,每天要折腾到深夜才能完成书面作业,而自己其他正常的预复习计划则根本无法落实。眼看着高考临近前,黄金般宝贵的时间白白流走,而女儿又被折磨得形容憔悴,做父母的更是焦急。 同学好友在得知了她的“病症”后,便出面告诉了老师。由于她一贯是个好学生,老师并没有认为她是在装病偷懒,而是让她安下心来,放松放松。“凭你的实力,考大学是没问题的。关键是你的身体,千万别太紧张了。三周后的期终考你也不必太放在心上,老师知道你一时有病。没关系的,好好休息一阵,等病好了再读书也来得及。”老师对她这么说。为了照顾她这个特殊的病人,不让她太紧张,老师课堂提问不再点到她,回家作业也不要求她完成。 最令王晓萍家长头痛的是,王晓萍在出现“怪症”一个星期后,提出了放弃学业的要求。她让她父母为她找份工作,说是不读书了,要去做工。虽然在高三毕业前放弃垂手可得的文凭实在是荒谬,但家长在她日渐严重的“怪症”面前束手无策,还真四处打听,希望为她找个可干的活。然而一个高中未毕业的毫无社会经验的女孩子又有哪家单位会要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王晓萍的父母听说了我们这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存在,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带着女儿走进了我们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把我们看成是最后一线希望。 我分别与王晓萍和她的父母进行了询谈,并在第一次询谈后,打电话向王晓萍的有关老师了解和核实了王晓萍的情况。 在与王晓萍的个别交谈中,我马上发现她的确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和非常焦虑的状态中。她的语速很急促,吐字很快,手指不安地相互扭结在一起。 最初的几次询谈以每周两次的频度进行。在二、三次会面之后,我从王晓萍本人及她的家长和老师多方面入手了解整个事情及其背景,并重在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双向人际关系。 王晓萍一家由四个人组成:父亲、母亲、弟弟和她。她的父母都是初中文化程度,据她自己说,她父母尽管很希望她努力学习,超过父母,但从不给她过大压力,逼迫她用功。她的弟弟在另一个重点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成绩也相当好,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尽管他兴趣广泛,社交活动丰富,但这似乎对他的学业没什么影响,他学得很轻松。这令王晓萍十分羡慕。她同样也羡慕那些看上去没费多少力气却能取得不错学习成绩的同学。她说:“我很想能同他们一样,但我看来并不能做到。我不聪明,我需要很努力才能维持好成绩。不过,让我高兴的是我愿意用勤奋来弥补我的不足。” 她在高中后一直自觉积极地学习,深得老师的喜爱,家长也高兴于女儿的成功。根本没有人会想到这么个好学生会节外生枝,被“怪症”所困扰。 鉴于王晓萍来咨询前症状已出现有一周多时间,而且焦虑度很高,我请协同咨询的医师视情况开出处方,让她暂时服用适量的抗焦虑药以遏制和缓解当事人表面的焦虑症状。但治表未必治本,关键还是要找出她的内在焦虑源。我初步判断认为,王晓萍是急性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具有强迫思维症状,并伴有高度的焦虑。强迫症虽说不属于精神病,不算是重性精神障碍,但处理起来十分麻烦。因为这类神经官能症并无什么特别有效的对策可用于处理。有些人能很快治好,有些人则很难。而且这种强迫症状有泛化扩散的可能。王晓萍已有这种泛化的迹象--原先一开始她只问数学方面的“怪问题”,现在她已开始问物理、化学方面的“怪问题”了。 我决定尽快找出导致王晓萍焦虑紧张的原因。很快我发现,直接原因出自她自身,而间接原因源于她的周围环境。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 初中文化程度的父母尽管在表面上怕女儿背上负担而不苛求孩子,但他们暗暗流露出来的期许,以及对于这些期许的拙笨掩饰,已令女儿背上了一定要超过父母,为父母挣面子的沉重十字架。 2. 老师对她取得每一点进步的赞扬和对退步同学的批评,使她不愿意稍有后退,她渴望永远是个成功者,渴望永远看到老师和家长满意的笑容,渴望永远是老师的好学生和家长的好女儿。 3.她觉得自己是勤奋的,而别人学习很轻松。由此,她认定自己比别人笨。好成绩使她有一点儿自信心,但害怕别人会赶上来超过自己,害怕失败的来临,使她陷于更深的自卑之中。 4. 她知道失败很难避免,而她离成功的顶峰越近,攀登得就越艰难。她象个躲债人那样躲避失败的降临,同时随着成功的次数越多,越有一种“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感觉,越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心情。 天平的一头是她希冀自己能成功的愿望,另一头是她害怕失败的重负,而后者只能导致不利的心理状况。每一次成功,只能是往后者的托盘上投放上一只砝码。几乎是注定的,她逃不过崩溃的一天。在心理上,超负荷压力终于击倒了她。弓弦绷得太紧拉得太满,终会有断的一天的。
假成功现象
象王晓萍这样的来访者我曾遇到过很多。也许情况不完全相同,但实质却是相似的。我杜撰了“假成功现象”这个词组来说明这一问题。 假成功现象是一种表面上的成功,或者说是一种即时性的成功,但是由于当事人对成功的处理失当,就有可能把成功变化成一种潜在的失败。它从长远上看,最终可能导致或引发一个失败。例如,某人失恋后通过旁人的耐心劝解和时间的逐渐推移,摆脱了消沉,回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成功。此人成功地走出了失恋的阴影。但这往往可能只是一种假成功。失恋的阴影可能并未从他的心理上完全消除,而是仍留有相当深的心理印痕,并由此可能形成一些不佳的刻板反应模式,影响到他日后的再次恋爱(比如他会害怕同一类型的对象,或害怕仅仅是某一无关紧要的方面上与原先的恋人有相同相似之处的新对象,甚至害怕再次恋爱,等等)。 王晓萍就是一例典型的“假成功现象”案例。从表面上看,王晓萍在得“怪病”前一直是一名成功的学生,但事实上,她把每一次成功都归于自己的超人努力,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就无法令家长和老师满意。于是,多一次成功就多一次自卑,多一次成功就多一分负担。负担增加了她的心理压力,自卑却使她的承受能力下降。此消彼长,王晓萍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了注定了的、迟早会发生的失败。 假成功有时会急性发作,然后转为慢性;有时则一直以慢性病的形式存在,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抵抗力。在此后不懈的咨询努力中,王晓萍的强迫症状大有缓解。我让她的家长和老师不必太过紧张,而以“病人”的身份待她。她本来就是想通过“得病”逃避学习的压力(还记得第一章里的“快乐碉堡”吗〕。旁人一味把她当作“病人”,只能起到加强她这种观念的作用,加重她的病情。只有当旁人将她作为与其无异的正常人对待,她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治疗过程中,随着症状的逐步缓解,王晓萍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又能和一般同学一样学习和生活了。但这段经历终于未能彻底从她的记忆里抹去。长久以来,害怕失败、避免失败已成了行事的风格和原则,深植心灵之中。甚至当她想有所改变的时候,也会担心这种改变的失败而情愿安于现状。于是,我在对她的心理治疗的后期,我感到了来自她人格结构深层层面的强大阻抗。根据当事人自己的意愿,咨询在她的有关成功与失败的认识有所改善之后告一段落。王晓萍开始真正仔细思考,并试图把这样一个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那个观念就是:凡事只要是尽力而为,就可问心无愧。不过,她终于没能继续充当一个成功的好学生的角色。半年后她顺利毕业,但她放弃了高考升大学的机会,找了一份工作,成为一家公司的职员。可见那次事件,对她的心理打击是十分巨大的,心理印痕依然还在,无法彻底清除。 “我希望有一天,我会重新拾起书本,试着踏进大学的校门。但现在我没这个兴趣和意愿。”作为一种成长历程,高中毕业后继续深造和直接踏上工作岗位,这是个人的选择,不能说孰对孰错,也很难评说孰优孰劣。但我所希望的是,经过这一事件后,当事人能有完全摆脱心理阴影的那一天,并真正掌握一些能有助她健康发展、迈向成功之路的价值观念或生活信条。若真的能如此,也不枉她领受这么一番折腾。 单就这个案例本身,作为心理咨询员,我已对当事人作了努力,并收到算是相当好的效果了。但在中止与当事人的咨询关系之后,她的心理免疫力有多强,就有赖于其自身努力了。当然,我告诉她,如果她愿意,我仍欢迎她上我们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王晓萍一口答应了。在我们的最后一次询谈时,我祝愿她能举一反三,洞察更多的假成功现象,及早消除心理隐患,防患于未然。
两种行事的指导策略
人生在世,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欲望。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和欲望,个体将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追求目标。作为行事的指导策略,你可以选择以下两种之间的一种:争取成功和避免失败。如果个体主要是为了在行动中获得满足感,他的行为策略往往会倾向于争取成功;如果个体主要是为了免受挫折带来的失望和痛苦,那么他的行为策略就有可能倾向于后一种,即避免失败。显然,王晓萍的行为指导策略是偏重于避免失败的。 当然,完全只使用这两种行事策略中的某一种策略的人是十分少的。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是同一目标的两个方面,人们通常在这两个端点之间选取一个自认为适当的平衡点,而不是仅仅去走极端。追求成功通常被人认为是一种进攻性的策略,似乎更为积极些,应该得以倡导;而避免失败则作为一种较为保守的策略,被人认为是消极的,不宜于提倡,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 但就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其实无论个体采取怎样的行为指导策略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但在客观上,个体若同时想迎合外界环境的需求,有时就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指导策略倾向作一番适当的调整了。具体而言,如果个体的行为策略与外界的需要相互吻合,则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要小得多,真正成功的希望就大些;反之,如果个体的行为策略与外界环境的需求相互不吻合,则个体所需承受的心理压力就会很大,真正成功的希望就会相对减小些。 仍以王晓萍的案例为例,她感到外界对她有所期许,感到自己必须成功,由此便有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但她的一贯行事指导策略是保守被动的,即希望避免失败。外界迫使她去追求成功,而她自己则倾向于避免失败,这两者就会构成矛盾。这对矛盾一旦激化,心理问题便会由潜伏状态明显化起来,导致突发性的心理事件。由此可见,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并不是按“全或无原则”,由“无”的状态一下子到“有”状态,还有中间的灰色阶段。矛盾本来就存在,只要一日未加消除,遇到特定的诱发刺激,就会发作出来。 若是假设,外界对王晓萍并无期许,并不要求她获取成功,那么,这与她本身的避免失败的行为倾向并无矛盾冲突。这时,她也许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同理,若是外界要求她力争成功,而她也确有此意,那么也不会因此引发心理问题。但若是外界要求她避免失败,她却一心只顾追求成功,就会有矛盾,造成内心的冲突。 失败时产生的心理问题,别人和自己往往会比较在意,能注意分析、力求解决;而掩盖在成功的背后的心理问题,又有多少人能够清醒地加以意识,及时杜绝,尽早消除隐患呢?
彼得原理 劳伦斯·J·彼得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学者。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还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博学多才,著述甚多的彼得博士的大名曾被列入《美国名人录》、《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美国科学界名人》等颇具影响的辞书之中。 1969年,他与雷蒙德·赫尔合作出版了《彼得原理》一书。在书中,他写下了一条多年来广为人知的组织定律--彼得原理,即“在一个科层组织中,每位雇员都倾向于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位置上。”用简洁的话解释彼得博士提出的这一原理就是:在任何一个由等级制度规定的组织体系里,晋升是每位雇员都渴望企盼的事。假定个体的努力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和认可的话,那么这个雇员就会得到上司的提升。如果他再能干得出色,则他就再有可能得到提升。于是这个提升过程一直会持续到他得到了某一个他不能干得出色的职位为止。换言之,如果整个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按这样的方式被考察和提拔,那么最终,这个组织的每个职位都会被一个并不能称其职的人所占据。紧接着就会因此导致组织运转失灵和效率丈降,最终走向失败也是自然而然的予了。 &`mp;nbsp8&nbqp; 彼得博壪把他提出的“彼徖原理”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称为“不称职现象”。
“不称职现象“:另一种假成功 $amp;nbsp; &8nbsp;&alp;nbsp;我认为彼得博士的“不称职现象”亦昮一种假成功现象。尽管那些被提升者对自己的晋升大夘洋洋自得,沾沾臨喜,有一种自我实现的良好感觉,但当他们一旦被推上了一个不能胜任的职位,事实上就竊即会由一系列成劝变成一种最终的失败。在这种情境丈,成功变得虚假,而失败却真实可见。 &alp;nbsp;$amp;nbsp; 彼得博士在《彼得原理》一乤中,不但对“不称职者”对组织的危害作了具体入微的剖析,而且就“不称职者”对自身的不自觉的损害作亄论述。这种在晋卆背后的“不称职耄症状”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做奼这份难以做好的工作而拼命努力,工作的重负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紧张、焦虑不安,心理问题也应此而生8另一类是经过一段“不称职”的痛苦经验,终于意识到自己确实难以胜仹这一份工作,但又不愿意放弃这一此步争取而来的职位,于是,个体就优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一系列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对觡决工作中的实际困境并无助益--以掩饰自己的“不称职现象”。这时,“不称职者”会在外界压力和掩饰愌图下生成各种不同的“奇癖”和“怪症”。彼得博士在书中指出的这些实际上不称职的所谓“成功者”易患的身体方面的病症包括:溃疡病,结肠炎,高血压,便秘,腹泻,尿频症,酗酒,食欲过盛并发胖症,厌食症,各种过敏症状,佌血压,肌肉痉挛,失眠,长期浑身无力,心跳出现间歆,其他心血管疾病,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头晕,月经失调,耳鸣,盖汗,神经性皮炎,阳痿,等等。心理方面的病症包括打电话癖、恐纸症、文件堆叠症、文仴整理癖、巨桌症 恐桌症、自我怜悯、流程图癖、反复无常症、逃避决官症、等等。彼得博士甚至断言:几乌所有“官运亨通”者或多或少都患月这一类疾病。 &9nbsp;在“彼得原理”中,是上司的提携把雇员推上了不能胜任的庥位;而在生活中,“提携者”就可能很多了。长辈、亲戚、师长、好友、同事、社会潮流,当然还有自己,都可以成为“提携耄”、种种超出个体承受力的期望和要求,诸如父母要汀孩子每次考试都徕第一;教师期望孤生在学科竞赛中徔个大奖为学校争光;同学说“你绝寸行,考进重点大孤没问题”;恋人说“别人能挣大钱,你为什么不能呀=没钱可没法结婚啊!”社会要求你在单位里是个好职员,在家里是个好丈夫,在孩子面前昮个好爸爸,在朋及之中是个有求必应的大佬,可你毕竟是个没有三头六臀的凡人啊,最要命的是你对自己说“别人说我行,我会行的;我不会辜贞大家的希望的”,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你就很可能一下子把自己推上了“不称职者”的位子了。 <:BR>让成功同样真实
&:nbsp; 还记得我在前面提到的两种行事挆导策略吗?尽管成认为无论你选择其中的那一种策略都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成功导向是显而昒见的。社会无疑对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的。所以,不管你的内在策略取向是追求成功还是遽免失败,你的外部环境都是倡导赞许前者的。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追求成功的行事挆导策略更符合社会的取舍标准和价值要求(其实,你只要看一看满街书摊上铺天盖地的所谓的成功学著作就召以心领神会了) &lbsp; &`mp;nbsp: 追求成功的策略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追求成功意味着把成功放在第一位,即实现目标是最关键的。而付出代价则是第二位的东西。为了实现目标,可以不计较付出怎样的代价、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失败。个体可以把每一次失败看成是向成功多走了一步。“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一条被人们说得过多而显得有点俗气但确实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 比如你不幸高考落榜,你可以考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即使你最终发现在学习上你确实缺乏天分,也不必太过灰心失意,你应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你毕竟知道了一点:考大学对你而言并不是一条大道,你也许应该考虑另找一条更好的道路走走。尽管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你终于得到了一个教训,你用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检验自己的人生之路,你今后还是可以另辟蹊径,还没有到真正山穷水尽的地步。再退一万步,说到底,你当初赤条条小小人儿一个来到世上,到如今“混”得有个人样,即使你的确少得到了一些什么,但你终究比当初是有所得的;即使你身外之物尽去,但你人还在,就还有本钱。只要有本,自然还可重来一回。 追求成功还意味着你能面对现实。面对现实有两条原则是必须把握的: 一、成功和失败都是真实。你毋须为了求取成功而回避失败。“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失败也真真实实不容视而不见。亲爱的朋友,如今你正在读我写的这本书,但你不妨回头想想,你当初从学捏笔、学拼音起笔,到现在能读书写字,有多多少少的失败包含在里面。也许聪明的人,错少些,学得轻松些;但即使没别人那么聪明,失败的时候多些,也并没对你产生什么大妨碍,在读书写字这一点上,你依然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假如你当时学习的时候顾虑太多,别人默对8个拼音,你才默对4个,你就觉得无地自容,怕一再丢人现眼而辍学,那么你如今恐怕只能是个文盲了。 二、成功和失败都是即时即地的。虽然有那么一句老话:“好汉不提当年勇”,但相当多的人还是喜欢翻翻老账,当着别人的面数数自己曾经的荣耀。同时,那些曾经失败的人也有不少会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上添上一笔“我失败了,我不行,我做不到……”。 其实,这样的记载未免过于粗糙。确切的记录格式是“我现在失败了,我现在不行,我现在做不到……”这样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更确切了些呢? 也许现在与将来有某种联系,但在逻辑上这种联系并非必然而不可变更的。也就是说,现在就是现在,现在不能替代将来。现在的成功未必能导致将来的成功;现在的失败也未必注定将来的失败。 即时即地地看待成功和失败,带给我们这样一个观点:成功和失败都是暂时的,可改变的。第一章开头,我引用了一条扑克牌游戏规律:“赢的人说说笑笑,输的人高喊:’发牌!’”你这副牌输了,下一副牌仍有机会。只要你情绪不受干扰,发挥正常,总会有牌好的时候,有赢的时候。 有时你败了又败,这时你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我成功的时机未到,条件还不成熟呢?那么,我缺少的条件又是哪些呢?然后,若发现知识不足,可以补学知识;经验不足,可以多实践积累经验;金钱不足,可以重新制订攻坚方案;凡此种种,总之是待机而发,谋而后动。不受此时失败的干扰,找个最佳的机会,争取日后彼时彼刻的成功。 如果你能明了追求成功这一行事方针的上述诸种内涵,以此为人生大策略,那么心理负担就会大大减轻,心理健康指数也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了。
不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在中国这个讲究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来自人际关系的麻烦和困扰已经够多了的。如果说,外界的压力是不邀自来的话,那么你自己可千万不要和自己过不去,给自己雪上加霜。 成功应该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如果你使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只是负效应,那么你就是做了一桩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事。 成功好比是收获。你赚了一笔钱,或者可以把这笔钱存进银行以备急用,或者可以追求投资以钱生钱,再者你可以逛街好好享用一番。可是,如果你把钞票暗揣自己的衣袋里,不蓄不花亦不投资,想保险随身携带,又怕遇上“扒手儿”,整日提心吊胆没好日子过,那人人都会说你是个傻瓜。钱竟成了累赘。同样,有了成功,你可以自得可以为自己添信心,亦可以一忘了之,但若是装成一个沉重的包袱背着前进,不是给自己找罪受,还能是什么? 因为成功了几次,就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了不起,觉得自己再也输不得,怕输了会丢自己的面子,于是心中暗生出自卑来。这是最可笑的,也是最可悲可叹的。 “成功型自卑”(这是我杜撰的术语之一)恐怕可算得上成功最大的一个负效应了吧?
你自卑吗?
自卑是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症结之一,甚至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认定,所有的心理障碍的原因都能归结到自卑上来。 所以,我们不妨进行一个自我测试。你若有兴趣知道自己是否也心存自卑感,就请认真完成以下的十道是非选择题,注意只是你一个人做的自我心理测试,不要自欺欺人: 1. 遇到难事,你想寻求帮助,但又不愿开口求人,怕被别人取笑或轻视。是这样吗? 2. 当别人遇到麻烦时,你常会有幸灾乐祸的感觉吗? 3. 你爱向人自夸自己的能力和“光荣历史”吗? 4. 你认为学习成绩、工作成绩是很重要的吗? 5. 你觉得入乡随俗是件困难的事吗? 6. 你觉得人的面子最重要,轻易认错是很失面子的行为,是这样吗? 7. 你害怕生人或陌生的地方吗? 8. 常常问自己“我是很行的吗”这类问题,是吗? 9. 你常觉得自己是不利处境下的牺牲品吗? 10. 你是个爱虚荣的人吗? 扪口自问,认真坦白地自己完成这样一个小小的自我测试,记下每题的回答:“是”或“否”。每一个“是”得1分,“否”得0分。统计一下这十题你的总得分。对照以下的结果分析,看看自己是否有自卑感。 得分为0~2分者:很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相处。 得分为3~6分者:很困难缺乏自信心,你行事可能保守而缺少魄力。但这也许能使你安于现状,生活在一种平静无事的环境中。如果你认真反思一下,把你认为你能做的事和你想做的是列成表格,你会发现,事实上,你能做的是要比你想做的是多一些。 得分7~10分者:你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即使在表面上你很自信自负或自傲,你很可能在自负和自卑的两极来回徘徊。有时,这种性格上的矛盾令你感到痛苦或害怕。你得想法采取行动消除自己的自卑感了。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在我撰写这一章时,有一位刚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女孩子先读了我的手稿。然后,她坦率而又有点惊讶地对我说:“您写的成功的负效应、假成功现象和王晓萍的故事还真和我有点象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的高中生活。我从一所普通中学初中毕业升入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部。起先,我在班上名落孙山,可我咬着牙拼搏,为名次,我还痛哭过好些次。终于我的成绩越来越好,能名列前茅,成为佼佼者了。可我的心理负担丝毫未减轻,反而更加重了。我那时的心理状态时好时坏,不过所幸的是我没有象王晓萍那样崩溃,而是坚持到了最后。我放弃了直升某重点大学理工科的机会,而冒风险考进了另一所重点大学的文科专业。之所以当时冒落榜之险放弃直升,是因为我怕理工科大学的繁重学业、激烈竞争会使我支持不住的。学文科使我有了喘息之机,能够轻松地完成大学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被一家声誉卓著的大公司录用,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我想当时我若贪直升之惠,选择理工科苦读,赌自己紧绷的弦是否会断掉,那才是个大大的冒险呢。” 听了她的一番话,我更觉得有必要向读者们揭示“假成功现象”,提醒大家注意成功的负效应并加以避免。作为建议,我想一下几点可能是有益的: 1. 做一下自卑感测试,即使你觉得自己是个成功者。仔细考察一下自己的深层心理,看看是不是因为怕落于人后、比别人差、被别人嘲笑轻视而才迫使自己奋力求取成就的。 2. 如果发现自己确有自卑感的话,你最好能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事指导策略:追求成功是第一位的,避免失败是第二位的。很简单,你想一件事人人都能做到做好,你即使也做到做好了,也难以被公众认可为成功,因为这会被认为是太简单普通了;所以成功对大众而言,一定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的事。好了,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的事,意味着什么呢?它一定意味着在少数人成功的同时,有许多人失败。因此,当你准备追求成功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心理准备去承受失败,而失败的可能性将远比成功为大!许许多多成功学的书一味鼓动读者追逐成功,却不提醒读者追逐成功的巨大风险,致使不少人觉得成功轻松如一次观光旅游,但挫折失败一来就心理准备不足,慌慌张张败下阵来不算,还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一个永久的彻底失败者。 3. 要记住失败和成功都是即时即刻的。你尽可以抓住每一次机会去创造成功,但如果这一次机会最终变成了结果,或成或败都马上成为历史。在下一次机会面前,依然人人平等。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下过的游戏棋,依照筛子的点数往前走棋子,有些棋盘的格子上标着“前进3格”或“后退2格”的字样,你得照着上面的要求移动棋子。每个游戏者在冲到终点前都是平等的,因为领先者可能在接近终点时遇到个“退回起点”的指令而变成最后者,而落后者可以掷出几个大点数或遇到奖励前进的“好”指令而超前。在人生路上,起起伏伏,沟沟坎坎,时过境迁,一切还得“走着瞧”。 4. 求成功是为了自己。如果每一次成功只能给你带来刹那的快乐和永久的负担,那么这样的成功我看还是少几次好。尽量做自己想做的事,干自己感兴趣的活,让每一次成功带给自己由衷的喜悦和新的动力。 特别奉劝做师长的读者,如果你想把孩子塑造成如你所愿的话,千万要小心,“强扭的瓜不甜”。你得花大力气,注意诱发和引导,让你希望孩子做的事真真切切变成孩子自己也希望做的事。否则,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会潜患无穷的。 5. 学习正确地分析成功的原因,就象学习正确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一样重要。错误地分析 失败原因,或忽视吸取失败的教训,只能是让失败来了又来,悲剧演了又演。错误地分析成功的原因则会使你无法“复制”同样的成功,甚至弄巧成拙,误入歧途。比如把自己成功的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全归之于运气,那么你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永远无法使自己充满自信。再如,某些大学生就读期间以死啃书本获得了学业成绩上的成功,如果你就此认定纸上的东西能给自己带来好运,那么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肯定会大跌跟头。成功的经验需要灵活运用,需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随机应变,方能发挥功效。若是生搬硬套,只能是反应刻板化、模式化,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的要求。 6.及时寻求外界帮助,尤其当你对成功和失败有所困惑时。外界的帮助可能来自父母、老师、好友、心理咨询师以及有关的专家。多方听取旁人的意见和建议,能使你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有的放矢地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状态,提高成功率。 最后再唠叨一句,凡事当尽力而为,做到问心无愧就行。别人以成败论英雄,那是别人的事,你自己要永远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我学习,我快乐:爱学网
|